单原子催化剂(SACs)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策略,以确保在多相催化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催化活性原子。三元过渡金属(TM)- N - C材料中,原子分散的TM中心和邻近的N原子间拥有强大的共价键和可调谐的电子结构,因此这种材料作为金属- CO2电池电催化剂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密度泛函理论(DFT)与机器学习(ML)的结合已被应用于新材料和催化剂的设计中,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Md Mahbubul Islam等人通过DFT计算对掺杂3d和4d过渡金属的卟啉单原子催化剂(SACs)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可作为Mg-CO2电池的阴极催化剂。研究发现,MgCO3在前族过渡金属上的吸附表现出改善的吸附特性,甚至在MgCO3吸附后也能提高电子导电性。此外,作者还采用了机器学习(ML)模型,利用各种描述符来预测MgCO3在单原子催化剂(SACs)上的吸附能,评估了模型的性能。最后,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MgCO3与各种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卟啉基底上的结合机制,为Mg-CO2电池阴极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1、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机器学习(ML)方法,研究了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Mg-CO2电池中的催化效应,特别关注提高Mg-CO2电池的充电动力学性能。2、作者发现在卟啉基底上支持的3d和4d过渡金属SACs表现出较强的MgCO3吸附能力,前族过渡金属的吸附能力更高,这可以归因于其空的d轨道,使得d带中心向费米能级上移,从而降低了充电过电势。3、作者采用梯度提升回归(GBR)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等机器学习模型,准确预测了基于DFT计算得到的SACs的吸附能,表现出了出色的预测能力。本文使用VASP软件进行第一性原理DFT计算,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 PBE泛函来理解交换相关势,并使用投影增广波(PAW)赝势来描述电子相互作用。为了处理远距离的范德华相互作用,作者采用了DFT-D3方法,优化过程中,为了确保计算精度,设置了520 eV的截断能和20 Å的真空层。晶格常数和原子位置被充分优化和驰豫,直到每个原子上的力小于0.025 eV Å,应力小于10-4eV。在ML方面,在机器学习(ML)方面,本文使用Scikit-Learn软件,通过特征归一化的方式启动数据归一化过程,以确保模型训练和评估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另外,为了确保对ML模型的准确评估,本文采用了K-Fold交叉验证技术。如图1所示,本文针对TM-N4基底,研究了掺杂3d和4d过渡金属SACs,同时,在卟啉基底的N4部分系统性地引入了S原子,并评估了它们作为Mg-CO2电池阴极催化剂的效果,所研究的衬底构型用通式TM-NxSy表示,其中x = 4, 3, 2,y = 0, 1, 2。图1. SACs @卟啉结构,DFT和ML结合的研究过程为了探究过渡金属(TM)掺杂剂对卟啉结构的影响,本文计算了TM@N4、N3S和N2S2底物中TM-n/S的平均键长,并将数据以图2(a)的形式呈现。作者观察到,对于掺杂3d和4d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TM@N4底物的TM-n键长最短,其次是TM@N3S和TM@N2S2。在第一排过渡金属中,从左向右移动时,TM-N键距离减小。之后,作者进行了Bader电荷分析,以阐明掺杂的过渡金属(TMs)与NxSy衬底之间的电荷转移现象,这表明电荷从TM原子转移到基底。此外,当从d1电子移动到d8电子时,电荷转移值随着原子质量的增加而减小,与后几族的TMs相比,前几族的TMs与基底之间的显著电荷转移表明结合强度有所提高,这可能是因为TMs的电子缺乏导致了d轨道能级的降低。图2. TM@NxSy上TM - n的键长和电荷转移对于MgCO3吸附在SACs@N4、N3S和N2S2衬底上,作者研究了多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其中最稳定的几何构型如图3所示,虽然所有3d和4d掺杂的N4 SACs以及大多数掺杂在N3S和N2S2衬底上呈现出平面几何构型,但在MgCO3吸附后,只有中部的3d和4d过渡金属(如Mn、Fe、Co、Ni、Cu、Ru、Rh、Pd和Ag)在N4衬底上呈现出平面构型,而所有前过渡金属在MgCO3吸附后会转变为非平面几何构型。图3. 优化后的MgCO3吸附TMs @NxSy结构正如图4所示,在3d和4d的过渡金属中,Sc、Ti、Y和Zr的单原子掺杂在N4、N3S和N2S2衬底上对MgCO3的吸附能力最强,而当掺杂Y时,N4、N3S和N2S2的吸附能分别为-4.85 eV、-4.19 eV和-4.06 eV,3d的Ni和4d的Pd掺杂对MgCO3的吸附作用最弱,吸附能大约在-1.4 ~ -1.53 eV之间。前过渡金属的掺杂导致吸附能的增加,这可以归因于这些早期过渡金属较低的电负性,有助于与MgCO3的O形成更强的化学键。图5(a-b)通过箱线图和核密度图估计生动描绘了3d和4d金属SACs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吸附能分布,包括N4、N3S和N2S2,这些分布通过小提琴图表示,每把小提琴代表一个环境条件,密度数据的宽度表示数据在不同层次上的分布,提供了吸附能多面性的深刻见解。在-5.0至-1.5 eV区间内,能量普遍集中,平均吸附能随着硫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密度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为了识别冗余特征,本文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评估每个特征之间的相关程度。p值是一个范围从-1.0到+1.0的统计度量,表示相关性的强度,p值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热图如图7显示了qN和d与qTM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因此qTM被排除。图8 (a,b)展示了机器学习预测和DFT计算的SACs吸附能的宇称图,两个模型在预测吸附能方面表现出色,训练和测试数据集的高R2值证明了这一点。GBR和ANN模型的训练/检验R2值分别为0.97/0.92和0.98/0.97,GBR和ANN算法在训练和测试阶段的MAE和RSME值分别如图8c所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训练阶段表现出0.14 eV的低MAE和0.18 eV的RMSE,测试阶段MAE和RMSE分别为0.17 eV和0.19 eV,表现出出色的性能和信度,与GBR模型相比,ANN模型在训练和测试数据集上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GBR和ANN算法都具备估算MgCO3@SACs吸附能的鲁棒和可靠能力。图8. SACs@NxSy催化剂的MgCO3吸附能预测Unraveling the Role of Single Atom Catalysts on the Charging Behavior of Nonaqueous Mg-CO2 Batteries: A Combine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https://doi.org/10.1039/D3TA06742D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