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可视化原位观测电极-电解液界面构型的动态演变

  • A+

在高压锂离子电池(LIBs)研究中,电解液工程对于改善正极表面钝化层(CEI)性质和提升电池性能至关重要。然而,大部分电解液改性策略通常侧重于优化体相构型,却往往忽略了正极-电解质界面处的动态演变。实际上,界面电解液构型才是直接影响CEI构建的关键。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乔羽教授、邹业国博士与华中科技大学冯光教授等研究者通过原位红外(in-situ ATR-FTIR)直观展现了正极-电解液界面处电解液溶剂化构型的动态演变,并发现了高压钴酸锂体系(LCO)中Li+-溶剂化与界面电场对界面处solvated-Li+浓度调节的反协同效应。在充电过程中,Li+-溶剂化有助于形成局部高浓界面及阴离子衍生的CEI,而界面电场产生的影响则相反。他们进一步通过简单调整充电协议和电解液配方,延长了高浓界面的持续时间,通过构筑阴离子衍生的CEI来提升高压LIBs的循环稳定性。

1

该团队首先通过非原位红外研究不同锂盐浓度的电解液,发现锂盐浓度变化会导致配位溶剂与自由溶剂的同一官能团产生“跷跷板”状的耦合峰,并在原位红外研究(去)溶剂化过程中观察到类似现象。基于此,他们从界面电解液构型变化来判断界面Li+浓度变化情况。在磷酸铁锂(LFP)体系中,随着Li+从正极脱出并发生溶剂化,阴离子为维持电荷平衡向界面聚集,导致局部高浓趋势;而在放电过程中,离子行为相反,出现稀释界面。

2

在高压LCO体系中,引入界面电场变量后,界面溶剂化构型在4.15V时出现拐点。低压充电时,界面Li+浓度逐渐增加,但在4.15V后开始稀释。结合MD计算,研究者发现Li+溶剂化和界面电场之间存在反协同效应:在充电初期,Li+溶剂化导致界面浓度增加,而随着电压升高,增大的界面电场的排斥力使得Li+浓度降低。

3

界面电解液构型直接影响CEI的组成。通过TOF-SIMS表征,他们发现LCO正极在低压充电后形成了“内有机-外无机”特点的CEI,而在高于拐点电压时,CEI最外层新增了一层有机层。这与界面电解液构型的动态演变相互对应。基于这些发现,他们通过引入低于拐点电压的恒压充电步骤,延长了高浓界面的寿命,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池性能。

6

该团队基于界面浓度变化提出了一种“降低solvated-Li+电正性”的高压电解液设计原则。他们通过增加低介电常数共溶剂EMC的比例,增强Li+与阴离子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solvated-Li+的电正性,减小界面电场的排斥力,提升拐点电压。这使得在相同工作电压下,高浓界面持续时间更长,有利于形成阴离子衍生的CEI,显著提高电池性能。

文信息

Reveal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Electrolyte Configuration on the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by Visualizing (De)Solvation Processes

Haiyan Luo, Xiangyu Ji, Baodan Zhang, Ming Chen, Xiaohong Wu, Yuanlong Zhu, Xiaoyu Yu, Junhao Wang, Haitang Zhang, Yuhao Hong, Yeguo Zou, Guang Feng, Yu Qiao, Haoshen Zhou, Shi-Gang Sun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厦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罗海燕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412214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