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会团队实现电还原一氧化碳直接制乙烯

  • 974
  • A+
▲第一作者: 陈瑞雪,苏海燕 ;通讯作者:邓德会    

通讯单位:厦门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论文DOI:10.1002/anie.201910662.


全文速览
在常温常压下实现高选择性地将 CO 和 H2O 直接电还原制备乙烯,法拉第效率高达 52.7 %。相较于传统费托合成,该过程没有 CO的生成,避免了碳资源的浪费,且基于 CO 转化计算的选择性约为 70 %,打破了费托合成中 C产物 30 % 的选择性限制,为高选择性、低能耗地将过一氧化碳转化为乙烯提供了新思路。


背景介绍
乙烯是十分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工业上主要是采用石脑油高温裂解(800-900 oC)的方法来制备。从化石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费托合成反应(CO+H2)将一氧化碳转化生成高附加值制的 C2-C烯烃一直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该过程除了需要高温(200-450 oC)、高压(5-50 bar)等苛刻条件之外,还由于其产物受 Anderson-Schulz-Flory 分布的限制,C产物的选择性往往低于 30 %,并且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 CO2,造成碳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发展高选择性、环境友好、条件温和的乙烯制备方法是非常迫切的,但却极具挑战。


研究亮点
该研究团队发现有两个影响 CO 还原活性和选择性的关键因素:
(1)CO 的扩散,由于 CO 在溶液的溶解度很低,增加电极附近的局部 CO 浓度显得尤为重要;
(2)催化剂本征的活性。
因此,该研究团队从这两个关键因素出发,在优化铜基催化剂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电极的孔道和疏水性来增加 CO 的扩散速率,以 H2O 作为还原剂,在常温常压的温和条件下实现了高选择性地 CO 电还原制备乙烯。


图文解析
▲Figure 1.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the related CORTE performance. a) Faradaic efficiency and geometric current density for CO electroreduction over Cu-Ps loaded on four types of carbon papers tested in 1 M KOH at 25 oC. Bottom pictures show contact angles of water droplets on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of carbon papers. b) SEM images of Cu-Ps/CP-MPL electrode. c) 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CORTE process on Cu catalysts with the assistant of the hydrophobic micro-porous layer to improve the CO diffusion.


由于一氧化碳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极低,该研究团队通过调节碳纸中聚四氟乙烯(PTFE)的含量来调控其疏水性,以此促进气体扩散从而增加电极附近的局部 CO 浓度。当碳纸的 PTFE 含量从 5 wt % 增加至 25 wt %,乙烯法拉第效率实现了约 20 倍的提升,乙烯电流密度也变为了原来的 16 倍。进一步的地,在碳纸表面引入微孔层(micro-porous layer),虽然法拉第效率只是略微提升,但是乙烯电流密度变为了原来的两倍,这有可能源于微孔层有利于构筑气固液三相界面,进一步提高了 CO 电还原到乙烯的反应速率。


▲Figure 2. Copper oxidation-state effect on CORTE performance. a) Faradaic efficiencies of products over different Cu-based catalysts at applied potentials versus the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 (RHE) in 1 M KOH at 25 oC. b) XRD patterns of freshly prepared catalysts and that after 2 hours CO electroreduction process at -0.7 V versus RHE (conditions: 1 M KOH, 25 oC). c) Geometric current densities for C2H4 production over different copper-based catalysts.


除了促进 CO 的扩散,催化剂自身的活性也至关重要。该研究团队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合成了金属铜颗粒(Cu-Ps)催化剂,同时对比了Cu-Ps、通过完全氧化 Cu-Ps 制得的氧化铜(CuO-syn)和商品氧化铜(CuO)的 CO 还原活性,发现金属态的 Cu-Ps 相比较于氧化铜具有更高的 CO 还原至乙烯的法拉第效率,通过优化不同电解质的浓度,在 1 M KOH 中,-0.7 V (vs. RHE)电位下,实现了 CO 至乙烯的高法拉第效率转化,法拉第效率为 52.7 %。乙烯电流密度在1 M KOH,-0.8 V 室温条件下为 15 mA cm-2,在 3 M KOH,-0.9 V 时达到了 22 mA cm-2


▲Figure 3. Insights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towards CO electroreduction on the Cu surfaces. a, b) The in-situ normalized (a) Cu K-edge XANES spectra and (b) Cu K-edge k2-weighted EXAFS spectra of Cu-Ps for no voltage and at -0.7 V in CO or Ar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Cu foil and Cu2O. c)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CO electroreduction reaction pathways. d) Free energy diagram for CO electroreduction on Cu(100) at U = 0 V, and at the potentials that all reaction steps are exothermic except for the first step. e) Comparison of adsorption energy of key intermediates that affect activity (upper panel) and free energies of competitive pathways for C2H4 and EtOH formation (lower panel) on Cu(100), Cu(111) and Cu(110).


在此基础上,为了研究反应机理,该研究团队进行了原位 XAFS 实验和 DFT 计算来研究反应过程。通过原位 XAFS 实验可以看出,在整个反应过程种中,催化剂一直保持金属铜的状态。同时,该研究团队与苏海燕研究员、张东辉院士等合作,结合 DFT 计算研究了反应活性位和反应过程,详细比较了生成乙烯和乙醇的反应中间体和路径,发现 Cu(100) 晶面是最有利于 CO 电转化生成乙烯的活性位,这也为后续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方向。


总结与展望
在优化铜基催化剂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电极的疏水性来增加 CO 的扩散速率,有效促进了 CO 分子在铜基催化剂表面的 C-C 偶联过程。通过利用 H2O 作还原剂,在常温常压的温和条件下实现了CO 高选择性地电催化生成乙烯。CO 电催化还原到乙烯的法拉第效率高达 52.7 %。相较于传统费托合成,该过程没有 CO的生成,基于 CO 转化计算,生成乙烯的选择性在 70 % 左右,这打破了费托合成中 C产物 30 % 的选择性限制,优化了碳资源的利用。该工作为高选择性、低能耗地通过一氧化碳制备乙烯提供了新思路。


邓德会研究团队介绍
邓德会,男,研究员,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百人计划”。2007 年于四川大学获双学士学位,师从石碧院士、廖学品教授;2013 年于中科院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包信和院士、潘秀莲研究员;2013 年破格入选大连化物所“百人计划”,副研究员,2015 年受聘为厦门大学 iChEM 研究员,2015 -201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合作导师:戴宏杰院士),2017 年晋升为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目前担任二维材料与能源小分子转化研究组组长。


邓德会研究员从事二维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在 Science(1 篇)、Nat. Nanotechnol.(1 篇)、Chem. Rev.(1 篇)、Chem(2 )、Nat. Commun.(3 篇)、Sci. Adv.(1 篇)、Angew. Chem. Int. Ed.(6 篇)、Energy Environ. Sci.(4 篇)、Adv. Mater.(3 篇)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IF 大于 10 论文 30 余篇),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论文 40 余篇;论文总被引用 6000 余次;1 篇论文入选 2016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相关工作多次被 C&E News、Chemistry World 等杂志做亮点评述。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 27 件,已授权 10 件。


目前承担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Topsoe 企业项目等 10 余项。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8)、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2019)、大连化物所“张大煜优秀学者”(2018)。曾获日本化学会 “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奖(2018)、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奖(团队奖,核心成员)(2017)、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16)、中国纳米化学新锐奖(2016)、中国催化新秀奖(2014)等荣誉。目前担任 ACS Catalysis,Nano Research,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EnergyChem,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等期刊的(青年)编委或顾问编委。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