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Asian J. :STING激动剂的递送体系设计:基于多肽、蛋白和生物膜的生物相容性策略

  • 527
  • A+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模式识别受体(PRR)的代表之一-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通路(STING)领域进入了广泛应用研究和拓展阶段。作为STING通路的天然激动剂,环状二核苷酸(CDNs)存在稳定性差和跨膜性差的问题,极大限制其进一步的生物医药应用。随着结构衍生策略和非核苷酸激动剂的开发,STING激动剂的稳定性得到改善。然而,STING激动剂临床初期试验结果不佳,引发了对高效递送策略的迫切需求,以进一步提高激动剂的跨膜效率、靶向效率和组织滞留率。


近期,福建师范大学郑永芳副教授和吴军军副教授详细回顾和总结了STING激动剂免疫治疗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多肽、蛋白和生物膜三类生物相容性递送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情况,并对STING激动剂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随着对 STING 通路的深入了解,STING 激动剂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吸引了药企和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兴趣。其中许多应用已经在临床前研究中得到验证,如肿瘤免疫治疗、个性化肿瘤疫苗佐剂、新冠疫苗佐剂以及SARS-CoV-2、HIV等病毒的预防和治疗。尽管如此,STING激动剂的固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生物医药应用的效率、范围和途径。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载体的发展应运而生。相比于有机或无机材料载体,生物相容性载体如多肽、蛋白和生物膜等展示出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大的临床转化价值。一般来说,在STING激动剂的递送方面,生物膜的递送效率最高,其次是蛋白(抗体),最后是多肽。目前,许多研究工作主要是专注于初始 STING 激活到最终免疫结果输出,缺乏对中间作用过程的全面分析和理解。因此,建立STING激动剂递送体系和免疫输出之间的全方位联系,将为满足不同临床应用需求提供精确的改进方向。

文信息

Overcoming STING Agonists Barriers: Peptide, Protein, and Biomembrane-based Biocompatible Delivery Strategies

Dr. Yong-Fang Zheng, Dr. Jun-Jun Wu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郑永芳副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吴军军副教授。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

DOI: 10.1002/asia.202101400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